产品中心

叶黄素酯10%Beadlet
基本信息
分子式 |
C72H116O4 |
分子量 |
1045.71 |
CAS |
547-17-1 |
保质期 |
24个月 |
执行标准 |
卫生部2008年12号公告 卫办监督函〔2011〕449号,企业标准 |
包装规格 |
5kg/桶 |
产品特性
本品是以万寿菊花为原料,经过脱水粉碎、溶剂提取、低分子量醇纯化和真空浓缩等步骤生产而成,在常温下,高纯度的叶黄素酯(含量60%-95%)呈金黄色酯橙红色粉末,它易溶于氯仿、二氯甲烷、二氯化碳、等氯代烃,可溶于正已烷、丙酮、乙酸乙酯、乙醇等溶剂,其稳定性强在高温、强酸、铁离子和氧等因素下对叶黄素酯破坏较大。光对叶黄素酯和叶黄素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日光照射0.5 h,二者的保存率仅为0.35% ,而放置在暗处保存率基本不变;叶黄素酯和叶黄素对热较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保存率下降,降解速度加快;在相同的光、热条件下,叶黄素酯的稳定性优于叶黄素,叶黄素以与脂肪酸结合的形式存在,稳定性更强;强酸性条件对叶黄素酯和叶黄素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而其在中性、碱性条件下较稳定;Fe3+ 、Fe2+ 、cu2+对它们的破坏作用较强,保存率下降较多,而Zn2+、Mg2+ 、Ca2+、K+ 、Na+对它们基本无影响;氧化剂H2O2对其有轻微的破坏作用;还原剂Na2SO3对叶黄素酯和叶黄素影响不大,VC可以使它们降解,与VC共存叶黄素酯的降解程度比叶黄素大。【1】 【1】李大婧,方桂珍,刘春泉,于家鹏,叶黄素酯和叶黄素稳定性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7年2月 27(1); |
产品功效
1、叶黄素酯有助预防眼疾:在我们生活中,日光中的紫外线和蓝光伤害是造成眼疾的重要因素。若眼睛长期吸收太多紫外线和蓝光,容易造成白内障、黄斑病变等眼疾。叶黄素酯可以帮助眼睛过滤蓝光,避免蓝光对眼睛的损害。 2、叶黄素酯有助保护视力,叶黄素酯是很好的抗氧化剂,能避免视网膜在吸收光线时受到氧化伤害,并可保护眼睛的微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能较好地保护视力。 3补充色素作用,叶黄素酯经人体吸收后分解为游离态叶黄素,具有晶体叶黄素补充人体流失叶黄素的基本功能(补充食用量应≤12 毫克/天)。 (1) 补充人眼视网膜黄斑区域黄斑色素密度,保护黄斑,促进黄斑发育。 (2) 保护眼睛不受光线损害,延缓眼睛的老化及防止病变。 (3) 抗氧化,有助于预防机体衰老引发的心血管硬化、冠心病和肿瘤疾病。 (4) 保护视力,缓解视疲劳症状;(视物模糊、眼干涩、眼胀、眼痛、畏光等) (5) 预防黄斑变性(AMD)及视网膜色素变性,减少玻璃膜疣的产生。 4、增强免疫 在动物的整体水平上,向体内补充叶黄素可以促进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并可影响细胞表面分子的功能性表达。叶黄素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与细胞凋亡和基因调节的关系上。 |
产品质量标准-卫生部公告2008年12号公告
项目 |
指标 |
性状 |
深红棕色细小颗粒 |
叶黄素二棕榈酸酯含量(g/100g) |
≥55.8 |
玉米黄质含量 |
≤4.2 |
正已烷,mg/kg |
≤10..0 |
乙醇,mg/kg |
≤10.0 |
产品质量标准-BASF(10% Beadlet)
项目 |
指标 |
性状 |
深红棕色细小颗粒粉末 |
叶黄素二棕榈酸酯含量(g/100g) |
≥10.00 |
玉米黄质含量,/% |
≤0.6 |
干燥失重,/% |
|
容积密度(g/cm3) |
|
粒径分析 |
100%过25目筛 |
95%过30目筛 |
|
65%过40目筛 |
|
5%以下过80%目筛 |
|
小于3%过100目筛 |
|
菌落总数(cfu/g) |
≤1000 |
大肠菌群(cfu/g) |
≤10.0 |
酵母和霉菌(cfu/g) |
≤100 |
大肠杆菌(/g) |
不得检出 |
沙门氏菌(/10g) |
不得检出 |
金黄色葡萄球菌(/10g) |
不得检出 |
产品使用范围与依据
1、卫生部2008年12号公告规定:食用量≤12mg/天, 使用范围焙烤食品、乳制品、饮料、即食谷物、冷冻饮品、调味品和糖果,但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叶黄素酯使用问题的复函(卫办监督函〔2011〕449号)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你厅《关于低浓度叶黄素酯使用问题的请示》(内卫监字〔2011〕331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叶黄素酯为我部公布的新资源食品。通过微囊化和稀释工艺生产的低浓度叶黄素酯,可以作为食品原料使用,其食用量应当按产品浓度折合计算。
专此函复。
二○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3、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和外文版项目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2018〕3号),《叶黄素酯》被列入轻工行
业重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18-0066T-QB,由全国特殊膳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归口;请及时关注其进展;